2011年6月22日 星期三

夏至 (不過為啥是日文...)



夏至是一年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個節氣,也是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。公元前七世紀,先人采用土圭測日影,就確定了夏至。每年的6月21日前後,視太陽到達黃經90度時為夏至。《曆書》記載:「斗指乙,為夏至。萬物於此皆假大而極至,時夏將至,故名也。」

《恪遵憲度抄本》:「日北至,日長之至,日影短至,故曰夏至。至者,極也。」夏至這天,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北端,幾乎直射北回歸線,北半球的白晝達最長,且越往北越長。如海南的海口市這天的日長約13小時多一點,杭州市為14小時,北京約15小時,而黑龍江的漠河則可達17小時以上。夏至以後,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逐漸南移,北半球的白晝日漸縮短。民間有「吃過夏至麵,一天短一線」的說法。

天津社會科學院教授王來華告訴新華網,夏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。西元前7世紀,古人用土圭量日影,夏至這一天日影最短,因此把這一天稱作「夏至」。而夏至不但是一個重要的節氣,還是大陸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。王來華說,夏至,古時稱「夏節」、「夏至節」。據稱,夏至是大陸最古老的節日之一,有一種觀點認為:傳統節日中的端午節就是源自夏至節。同時,在清代之前的夏至日,全大陸放假1天,而宋代百官還在夏至時放假3天,遼代則是「夏至日謂之『朝節』,婦女進彩扇,以粉脂囊相贈遺。」彩扇用來驅熱,香囊可驅蚊抑臭,顯見古人對夏至的重視。

我好奇的是為啥24節氣好像是對國曆的日子?

補充:二十四節氣
【明慧網二零零五年二月十日】二十四節氣起源於黃河流域。遠在春秋時代,就定出仲春、仲夏、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。以後不斷地改進與完善,到秦漢年間,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。公元前104年,由鄧平等制定的《太初曆》,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,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。

太陽從黃經零度起,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為“一個節氣”。每年運行360度,共經歷24個節氣,每月2個。其中,每月第一個節氣為“節氣”,即:立春、驚蟄、清明、立夏、芒種、小暑、立秋、白露、寒露、立冬、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;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“中氣”,即:雨水、春分、穀雨、小滿、夏至、大暑、處暑、秋分、霜降、小雪、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。“節氣” 和“中氣”交替出現,各歷時15天,現在人們已經把“節氣”和“中氣”統稱為“節氣”。

二十四節氣反映了太陽的周年視運動,所以節氣在現行的公曆中日期基本固定,上半年在6日、21日,下半年在8日、23日,前後不差1~2天。

每個節氣的涵義:

  立春:立是開始的意思,立春就是春季的開始。
  雨水:降雨開始,雨量漸增。
  驚蟄:蟄是藏的意思。驚蟄是指春雷乍動,驚醒了蟄伏在土中冬眠的動物。
  春分:分是平分的意思。春分表示晝夜平分。
  清明:天氣晴朗,草木繁茂。
  穀雨:雨生百谷。雨量充足而及時,穀類作物能茁壯成長。
  立夏:夏季的開始。
  小滿:麥類等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。
  芒種: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。
  夏至:炎熱的夏天來臨。
  小暑:暑是炎熱的意思。小暑就是氣候開始炎熱。
  大暑:一年中最熱的時候。
  立秋:秋季的開始。
  處暑:處是終止、躲藏的意思。處暑是表示炎熱的暑天結束。
  白露:天氣轉涼,露凝而白。
  秋分:晝夜平分。
  寒露:露水已寒,將要結冰。
  霜降:天氣漸冷,開始有霜。
  立冬:冬季的開始。
  小雪:開始下雪。
  大雪:降雪量增多,地面可能積雪。
  冬至:寒冷的冬天來臨。
  小寒:氣候開始寒冷。
  大寒:一年中最冷的時候。

二十四節氣歌

為了便於記憶,人們編出了二十四節氣歌:

  春雨驚春清谷天,夏滿芒夏暑相連,
  秋處露秋寒霜降,冬雪雪冬小大寒。

http://www.dfg.cn/big5/ssht/ys/50-xia.html
http://iservice.libertytimes.com.tw/liveNews/news.php?no=510021&type=%E5%9C%8B%E9%9A%9B
http://big5.minghui.org/mh/articles/2005/2/10/95189.html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