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7月1日 星期三

【食書感想】月光的隱喻 (九歌30文學大獎)


書名:月光的隱喻 (九歌30文學大獎 肆)
作者:周桂音 著
出版:九歌出版社

大綱:
那是一座灰色的城市。對還沒進城的人們來說,是渴
望的烏托邦。若想和蒼白的市民們一同穿梭在這灰色的異
樣空間,得先放棄名字與記憶,接著才能像所有優秀市民
一樣,呼吸著詭譎的黑色「空氣」。這一切並不困難,不
過是取消獨特的人格,大聲合唱著「偉大的城市」這首歌…

9724,從蠻荒進入城市卻無法融入城市生活的住民;
緹拉,生活在城市西區溫室裡的小公主;十九,漂泊於城
市舊車站的遊魂。在9724於城市中展開追尋自我的旅程時
,她們相遇,一起探索深層的內心世界,直到那場意外發
生……

感想:
我很喜歡這一本,裡頭圍繞著記憶、人格、現實這几
個主軸,加上9724先後對於緹拉、十九的愛恨糾葛,在一
次意外後,完全分崩離析。人格是否會因現實而放棄,腦
袋中的記憶真的是現實的記憶嗎?還是自我美化過的意象
?自身的意義是否在失去人格後還存在,還是現實的市民
點數才是自身的價值?

「與其說記憶是一條流動的河流,不如說它是一些並
的資訊。因此,在記憶中所有的時光片段,都是同時存在
的。而當我們回想起某段時,這些片段的零碎記憶會各自
找回它們的方位,以一種肉眼看不見的細線兀自串連,形
成一條靜謐的河流。那麼,誰說記憶不是一條河流呢?」


舉大家常發生的例子,每次公司開會,如果會議沒有記錄
那就準備吵架吧。因為靠的是記憶,但記憶真的可靠嗎?
是否會為了某些情況,而扭曲了記憶?或者是該說也許當
時有想到,但沒勇氣說出來,結果記憶卻在不知不覺中加
上了有說過這段話的印象。甚至為了強化自己的片段,而
連從不存在的對話也都加進來。另外對於人事物的想法也
相同,當你想念著一個人,他以前好的部分在你的心中只
會越來越好,為什麼呢?因為他已不在你身邊,所以你只
剩下記憶陪伴著你。而記憶會隨著你對他的思念,而愈發
美化,但其實回歸到自己才是重點。

「或許羅笠只是害怕看見自己內心的空洞,所以才喋
喋不休,藉著不斷展現自己的知識,來確認自己的存在價
值;藉著在自己身上貼上某某主義的標籤,來定全自己是
怎樣的人。他自己不能認同自己,需要透過別人的認同和
定位,他才能認同自己。」

我們在社會上,在滿足了基本需求之後,便一直在追求自
我價值,而自我價值就在於社會認同。即便再怎麼強大的
人,如果旁邊的人都不認同,都一直否定其價值,最終必
會對自己產生了懷疑。自我價值本來就基於有人對你的需
求,如果沒有人想對你有任何的需求,連詐騙你都嫌麻煩
,跟你講話也沒價值的話,那自己也很難知道自己的價值
在哪裡。子貢與孔子對話的"待價而沽",就是這樣。

「當抽象的思維以"名詞"這樣簡短的形式出現時,它
的定義經常是需要再解釋的。試圖解釋它的人越多,它的
定義便更為分岐。最後,僅僅為了解釋一個抽象的名詞,
便成立了專門的學科,這樣的狀況在人類史的某個時期,
似乎經常發生。」


這段就像我在之前文章Sciense Monster寫過的想法相呼應
,但作家就是作家,果然寫起來就頭頭是道的樣子。望項
其背啊~連人家車尾燈都看不到 ( ′-`)y-~

「十九曾經說過,編號和名字並無二致。實情並非如
此。名字是構成人格的一部分,更是整個人的象徵。一個
人稱呼另一個人的方式,便描繪了他們之間的象徵意義。」

名字絶對有其意義,不只代表個人,也代表如此稱呼他的
另一個人的意義。我高中、大學、出社會被叫的錯號都不
一樣,這代表當我聽到有人叫我時,我可以立刻從叫我的
方式來判定他是我哪個時期所認識的友人。親人之間的稱
謂也是有其意義在,為啥我要叫我父親"爸",而不是"江先
生",就因為他是我老爸。我們之間永遠都有這層的關係存
在,不受任何事物所影響。

哪天,不管親情、友情,亦或是愛情,當原先彼此間的親
暱稱謂已被一個普通稱呼所取代時,那便代表著雙方的關
係已碎裂,碎裂到甚至比陌生人還陌生。你/妳已聽不到
對方再次用只有彼此才能共通的暱稱,這些名字意義只能
留在回憶的時間片段裡,靜靜地等待主人的哪天呼喚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